自從2021年11月26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奧密克戎為需要關注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以來,,一年時間里,關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fā)重癥和死亡的致病力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近日,,一項來自國內科研團隊的驗證性研究數(shù)據顯示,,相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隨后出現(xiàn)的其他變異株,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呈現(xiàn)幾何級數(shù)下降,。
微信截圖_20221201112845.png (264.08 KB, 下載次數(shù): 2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1 11:30 上傳
香港大學研究團隊聯(lián)合海南醫(yī)學院熱帶轉化醫(y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于今年年初發(fā)表在知名科學雜志《自然》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于2021年11月出現(xiàn)的奧密克戎B.1.1.529變異株,在人體肺上皮細胞Calu3和腸上皮細胞Caco2中的復制能力明顯減弱,。在人類肺上皮細胞中,,奧密克戎毒株的復制效率比原始株低三倍多。阿爾法,、貝塔和德爾塔則相反,,這些變異株的復制效率都與原始毒株相似或高于原始毒株。這項研究在人源ACE2轉基因小鼠中建立的感染性動物模型進一步證實,,與原始毒株和其他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小鼠體內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減弱,所導致的死亡率也最低,。
本月中旬,,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病毒學實驗室研究部門負責人尼爾杰·范·多雷瑪倫等人,在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這篇論文指出,,在恒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動物模型顯示,感染奧密克戎BA.1或BA.2變異株的恒河猴,,癥狀遠低于感染德爾塔毒株的恒河猴,通過對恒河猴鼻拭子測試,、支氣管細胞采樣和肺組織細胞采樣顯示,,感染奧密克戎BA.1或BA.2變異株的恒河猴體內病毒載量顯著降低。
關于新冠病毒變異株致病力和毒力的問題一直是國內科研團隊持續(xù)關注的重點問題,。近日,,一項由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開展的實驗,也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已經下降的結論進行了充分地驗證,。
武大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病毒體外感染實驗中發(fā)現(xiàn),,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人肺細胞(calu-3)的能力顯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細胞內的復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同樣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發(fā)現(xiàn),,原來只需要25-50個感染劑量單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導致小鼠死亡,,而奧密克戎毒株則需要2000以上感染劑量單位才能使小鼠死亡。并且小鼠在感染奧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藍柯表示,,以上這些實驗結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經大幅降低,。這提示我們對于奧密克戎不必過于恐慌,,對于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的保護之下,,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危害性已經大不如前,。
(來源/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 記者 樊巍)
|